環境監測是環保和氣象工作的基礎,對環境污染物以及溫度、濕度、氣壓等氣象參數的監測可以幫助環保部門評估大氣污染狀況、制訂環保政策,協助氣象部門預測天氣變化。但是環境監測的作用不止于此,在文物保護工作中也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文物的保存與環境因素密切相關,環境的變化會造成文物的劣化或損害。例如文物出土時環境的突然改變會使動植物纖維迅速老化斷裂、蛋白質等有機物氧化腐爛、顏料褪色、漆木竹器變形開裂、金屬腐蝕加劇等,這些都是環境因素影響文物保存的情況。即使保存在博物館中,溫度、濕度、光照、大氣污染物、有害生物等因素也會緩慢地損害文物。環境因素已經成為博物館館藏文物損害的主要原因。
 
緩解環境因素損害文物的關鍵在于控制館藏環境的各項環境因素,使文物盡量處于一個穩定、潔凈的保存環境,延緩環境因素造成的文物物理和化學性質的改變。這也是文物“預防性保護”的核心。控制環境因素的前提是監測環境因素的變化。根據影響文物保存的環境因素,博物館預防性保護需要監測的項目主要有溫濕度、光輻射、空氣污染、粉塵顆粒物、害蟲霉菌等。
 
溫濕度是影響文物保存重要的因素,博物館主要依靠中央空調系統調節館內溫濕度,在重點區域需要安裝溫濕度檢測儀器,實時測量展廳或者庫房的環境,必要時可以通過調濕劑或抽濕機、加濕器等精確控制展柜、儲藏柜等微環境。害蟲、霉菌等生物危害與溫濕度關系密切,可以通過控制溫濕度防治有害生物滋生。光輻射對文物的影響包括可見光與紫外光,因此博物館的光輻射測量也需要兼具兩種功能。
 
空氣污染物(包括顆粒物)不僅是博物館外空氣中的污染成分,還有博物館裝修裝飾材料散發的有害氣體以及觀眾帶來的二氧化碳和灰塵。空氣污染物成分復雜,包括二氧化硫、硫化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化物、臭氧、氣體懸浮顆粒等,因此針對污染物的檢測儀器也需要具備多種成分檢測能力。
 
此外,在博物館外也可以建立室外環境監測小型氣象站。博物館不是一個封閉的空間,外界的環境變化對博物館內的環境有很大的影響。監測外界的天氣變化有利于及時調整館內的環境控制措施。
 
文物的保護不能只依靠文物修復,采取合適的措施為文物提供良好的保存環境,減少文物受到的損害,才能夠真正做到對文物的長期保護。預防性保護措施目前不僅應用于博物館,也在古建筑以及敦煌等石窟文物的保護中推廣開來。隨著現代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各類監測儀器構成的環境監測預警平臺在博物館和其他文物保護現場發揮出了越來越大的作用。